摘要:在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中,簡答題占了30分,是需要重點備考的題型。以下是希賽網教師資格頻道整理的“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簡答題100題(26-50題)”,供各位考生參考。內容詳情如下:
26. 影響學制確立的因素。
(1)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4)本國學制的歷史發(fā)展和國外學制的影響。
27. 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chuàng)造性;
(2)教師勞動的連續(xù)性和廣延性;
(3)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
(4)教師勞動的主體性和示范性。
28. 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基本理念。
(1)學生為本
尊重小學生權益,以小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小學生的主動性;遵循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小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2)師德為先
熱愛小學教育事業(yè),具有職業(yè)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關愛小學生,尊重小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3)能力為重
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小學生,遵循小學生成長規(guī)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yè)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yè)能力。
(4)終身學習
學習先進小學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小學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經驗和做法;優(yōu)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yǎng);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
29. 簡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階段。
根據教師所關注的焦點問題的差異,可以把教師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
(1)關注生存階段;
(2)關注情境階段;
(3)關注學生階段。
30. 簡述促進教師成長的方法。
(1)觀摩和分析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進行教學反思。
31. 感覺的基本規(guī)律。
(1)感覺適應;
(2)感覺對比;
(3)聯覺效應;
(4)感覺后效。
32. 簡述知覺的特性。
(1)知覺的整體性;
(2)知覺的理解性;
(3)知覺的選擇性;
(4)知覺的恒常性。
33. 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特征。
(1)流暢性,指發(fā)散思維的量,單位時間內發(fā)散思維量越多,流暢性越好;
(2)變通性,指思維在發(fā)散方向上所表現出的變化和靈活;
(3)獨創(chuàng)性,指思維發(fā)散的新穎、新奇、獨特的程度。
34. 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打開想象力的大門;
(3)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4)結合學科教學,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5)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幻想。
35. 注意的分類。
(1)無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36. 簡述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范圍,指在同一時間內意識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對象的數量;
(2)注意的穩(wěn)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對象上;
(4)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有意識地、主動地把注意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上。
37. 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1)學習者的需要和興趣;
(2)材料的意義、性質和數量;
(3)學習程度;
(4)材料序列對遺忘的影響。
38. 情緒與情感的關系。
(1)區(qū)別
從需要的角度看,情緒是原始的、低級的態(tài)度體驗,與生理需要是否滿足相聯系,是人和動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繼的、高級的態(tài)度體驗,與社會需要是否滿足相聯系;
從發(fā)生的角度看,情緒具有情境性和易變性;情感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
從表現形式看,情緒體驗強度大,往往具有沖動性,并伴隨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則比較內隱、深沉。
(2)聯系
情緒是感情的基礎,情感離不開情緒。情感依賴于情緒,人的情感是在大量的情緒體驗的基礎之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也是通過情緒表達出來的;
對人類而言,情緒離不開情感,是情感的具體表現。情緒也依賴于情感的變化。情緒受已經形成的情感及其特點的制約。
39. 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確的目的性;
(2)意志對活動有調節(jié)作用;
(3)克服困難是意志行動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以隨意動作為基礎。
40. 簡述意志的品質。
(1)意志的自覺性;
(2)意志的果斷性;
(3)意志的堅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41.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1)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歸屬和愛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42. 簡述性格的結構特征。
(1)性格的態(tài)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緒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43. 簡述氣質的類型。
(1)膽汁質,表現為直率、熱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剛強,但暴躁易怒、脾氣急、易感情用事、好沖動;
(2)多血質,表現為活潑好動、反應迅速、熱愛交際、能說會道、適應性強,但穩(wěn)定性差、缺少耐性、見異思遷,具有明顯的外向傾向、粗枝大葉;
(3)粘液質,表現為安靜、穩(wěn)重、踏實、反應性低、自制力強、話少、適于從事細心、程序化的學習,表現出內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氣;
(4)抑郁質,表現為行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應遲鈍、適應能力差、容易疲勞,性格具有明顯的內傾性。
44. 簡述印象形成效應包括哪些內容。
(1)社會刻板效應;
(2)暈輪效應;
(3)首因效應;
(4)近因效應;
(5)投射效應。
45. 簡述課程的理論流派。
(1)學科中心課程論,代表人物有布魯納等;
(2)社會中心課程論,又稱學生中心主義課程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羅杰斯等;
(3)社會中心課程論,代表人物有布拉梅爾德等。
46. 課程內容的三種文本表現形式。
(1)課程計劃,是根究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包括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2)課程標準,是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的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3)教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
47. 課程內容的選擇依據。
(1)課程目標對課程內容的選擇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2)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身心發(fā)展水平;
(3)社會的發(fā)展要與學生個體發(fā)展交織在一起;
(4)科學文化知識是課程內容的基本要素。
48. 影響課程開發(fā)的因素。
(1)社會政治經濟等對課程開發(fā)的影響;
(2)文化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科知識對課程開發(fā)的影響;
(3)學生對課程開發(fā)的影響。
49.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和考試制度;
(6)實現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50. 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
(1)確定研究課題;
(2)文獻檢索;
(3)提出研究假設;
(4)制訂研究計劃,設計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
(6)得出結論;
(7)撰寫成文。
推薦閱讀:
教師資格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