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考真題是備考過程中的重要參考資料,通過做歷年法考真題可以熟悉法考每年的出題思路,了解法考考試題型的變化趨勢。為幫助大家備考,希賽網(wǎng)法考頻道為大家整理了歷年法考真題,一起來練習下吧。
希賽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2010年司法考試真題答案及解析,以下為卷一第一部分。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所設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多選、錯選或不選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題,每題1分,共50分。
1、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靈魂,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求司法機關必須“嚴格公正司法”。下列哪一選項不符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神和要求?
A.司法機關必須堅持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相結合,做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tǒng)一
B.司法機關必須進一步提高辦案效率,堅持公正與效率兼顧
C.司法機關為了保障判決有效執(zhí)行,應對當事人實行“一站式服務”,即誰立案誰審判誰執(zhí)行
D.司法機關為了加強審判監(jiān)督,可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和新聞媒體旁聽重大疑難案件審判
【答案】C
【解析】
本題當年考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司法公正,與現(xiàn)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公正司法內容相通。
這是一道送分題。A、B、D選項均為公正司法的要求,C項錯誤明顯,立案、審判、執(zhí)行的一站式服務與司法機關各部門的職權和分工相悖。
2、為了落實司法便民,檢察院開設了網(wǎng)上舉報、申訴和信息查詢系統(tǒng),法院實現(xiàn)網(wǎng)上預約立案和電子簽章,公民對機關實行網(wǎng)上監(jiān)督收效明顯。關于網(wǎng)絡技術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下列哪一選項是不正確的?
A.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落實要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相結合
B.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落實也體現(xiàn)于對網(wǎng)絡依法進行管理
C.司法機關是否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其衡量的根本指標即是否采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
D.司法機關采用網(wǎng)絡技術落實司法便民,是在工作中做到執(zhí)法為民的具體表現(xiàn)
【答案】C
【解析】
本題為選非題,綜觀四個選項,A、B、D選項說法正確,C項有明顯錯誤,網(wǎng)絡技術作為一種促進法治建設的手段,是否采用這種手段并不是衡量是否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根本指標。
3、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內容是“依法治國”。關于“依法治國”,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A.依法治國以法律體系的健全、完善、規(guī)范、系統(tǒng)、協(xié)調為必要條件
B.依法治國依賴于法制完備,法律健全完備了,法治就實現(xiàn)了
C.依法治國應當樹立憲法法律的權威
D.依法治國的實現(xiàn),必須以規(guī)范和制約公權力為前提,做到職權法定、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違法受追究
【答案】B
【解析】
本題較為簡單,綜觀四個選項,A、C、D選項說法正確,B選項說法太過絕對法治的實現(xiàn)是一個動態(tài)的漫長的過程,法治的實現(xiàn)除了需要有完備的法律之外,還需要其他條件,如民眾的法治意識、常用的科學技術等,可見B項說法明顯不妥。
4、執(zhí)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對此,下列哪一選項是不正確的?
A.執(zhí)法為民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憲法規(guī)定的一項基本原則
B.執(zhí)法為民強調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
C.執(zhí)法為民表明執(zhí)法機關存在的目的在于合法地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
D.執(zhí)法為民說明執(zhí)法活動以“及時”、“高效”作為最根本的出發(fā)點
【答案】D
【解析】本題當年考查執(zhí)法為民。
本題較為簡單,D項:執(zhí)法為民要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做到權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而“及時”、“高效”是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D項表述錯誤。
5、關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及其特征的表述,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A.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重在強調行政執(zhí)法和司法工作應遵守一定的原則,與立法沒有直接關系
B.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反映和堅持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
C.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性質、功能、價值取向和實現(xiàn)途徑
D.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法治建設根本目標是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答案】A
【解析】本題當年考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特征。
本題較為簡單,A項: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都有明確的要求。在立法方面的要求是:堅持科學立法、堅持民主立法、堅持法制統(tǒng)一、堅持體系完備。A項表述錯誤。
6、法律格言說:“不知自己之權利,即不知法律?!标P于這句法律格言涵義的闡釋,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不知道法律的人不享有權利
B.任何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權利,就等于知道整個法律體系
C.權利人所擁有的權利,既是事實問題也是法律問題
D.權利構成法律上所規(guī)定的一切內容,在此意義上,權利即法律,法律亦權利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法律概念的理解。
A項:公民享有的權利是現(xiàn)實的,并不因為公民是否知道法律而減少或增加。該項表述錯誤。
B項:該項表述混淆了法律體系與權利的概念,知道權利并不等于知道整個法律體系,該項表述明顯錯誤。
C項:一方面,權利人擁有什么樣的權利是法律規(guī)定的,從這個層面來說,權利人擁有權利是一個法律問題;另一方面,權利人是否行使權利以及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等問題又是一個事實問題,該項表述正確。
D項:該項表述與B項一樣都混淆了法律與權利的概念,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是由權利與義務構成的,該項表述錯誤。
7、張女穿行馬路時遇車禍,致兩顆門牙缺失。交警出具的責任認定書認定司機負全責。張女因無法與肇事司機達成賠償協(xié)議,遂提起民事訴訟,認為司機雖賠償3,000元安裝假牙,但假牙影響接吻,故司機還應就她的“接吻權”受到損害予以賠償。關于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張女與司機不存在產(chǎn)生法律關系的法律事實
B.張女主張的“接吻權”屬于法定權利
C.交警出具的責任認定書是非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D.司機賠償3,000元是絕對義務的承擔方式
【答案】C
【解析】
A項:該選項考查法律關系產(chǎn)生的要件,張女和司機之間因為司機的侵權行為而產(chǎn)生法律關系,該侵權行為即是產(chǎn)生法律關系的法律事實,該項表述錯誤。
B項:法定權利是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權利,現(xiàn)行法律中并沒有規(guī)定“接吻權”,因此“接吻權”并不是法定權利,B項說法錯誤。
C項:交警出具的責任認定書屬于非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說法正確。
D項:該項考查義務的分類,義務有絕對義務和相對義務之分,本題中司法賠償?shù)牧x務只存在于張女和司機之間,是相對的義務,D項說法錯誤。
8、我國某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該省的《食品衛(wèi)生條例》,關于該地方性法規(guī),下列哪一選項是不正確的?
A.該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內容主要屬于行政法部門
B.該法規(guī)屬于我國法律的正式淵源,法院審理相關案件時可直接適用
C.該法規(guī)的具體應用問題,應由該省人大常委會進行解釋
D.該法規(guī)雖僅在該省范圍適用,但從效力上看具有普遍性
【答案】C
【解析】
A項:該選項考查我國的法律部門。從法律調整的對象上來看,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主要有七個法律部門組成:憲法,民商法學,刑法,行政法,經(jīng)濟法,社會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食品安全條例》主要是調整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食品的生產(chǎn)者經(jīng)營者等)之間的管理關系,屬于行政法領域,A項表述正確。
B項:該選項考查當代中國法的正式淵源。正式淵源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等等,該地方性法規(guī)是屬于正式淵源,法院在審理相關案件時可以直接適用法的正式淵源。B項表述正確。
C項:該選項考查我國的法律解釋體制。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的規(guī)定:凡屬于地方性法規(guī)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guī)定的,由制定法規(guī)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guī)定。凡屬于地方性法規(guī)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解釋。由此可知,本題中的地方性法規(guī),其具體應用問題應由該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解釋,C項表述錯誤。
D項:該選項考查對法的效力與法的適用范圍的理解。法適用范圍的特定性與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并不沖突,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該項表述正確。
9、謝某、阮某與曾某在曾某經(jīng)營的“皇太極”酒吧喝酒,離開時謝某從樓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發(fā)現(xiàn)已死亡。經(jīng)鑒定,謝某系“醉酒后猝死”。該案審理中,合議庭對“餐飲經(jīng)營者對醉酒者是否負有義務”產(chǎn)生爭議。劉法官認為,我國相關法律對此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根據(jù)德國、奧地利、芬蘭等國判例,餐飲經(jīng)營者負有確保醉酒顧客安全的義務,認定曾某負賠償責任符合法律保護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據(jù)法學原理,下列哪一說法是正確的?
A.劉法官的解釋屬于我國正式法律解釋體制中的司法解釋
B.劉法官在該案的論證中運用了有關法的非正式淵源的知識
C.從法律推理角度看,“經(jīng)鑒定,謝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從德國、奧地利、芬蘭等存在判例的情形看,這些的法律屬于判例法系
【答案】B
【解析】
A項:該項考查我國的法律解釋體制。正式解釋也稱""有權解釋""、""法定解釋"",是指由憲法授權的機關或習慣認可的機關依據(jù)一定的標準或原則對法律條文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說明,有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與此相對的非正式解釋是指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直接引用,但對法律適用有參考價值的解釋,有學理解釋和宣傳性解釋。劉法官的解釋即屬于學理解釋,A項表述錯誤。
B項:該選項考察法律淵源的分類及其概念。非正式淵源是指沒有法律明文的規(guī)定,但是具有法律意義的依據(jù),如習慣、法理、判例等。本案的劉法官在該案的論證中運用了判例,B項表述正確。本題答案為B項。
C項:該選項考查演繹法律推理。法律推理中的演繹推理是指以法律規(guī)定為大前提,案件事實為小前提,然后得出法律決定的法律推理論證過程,本案中,謝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案件事實,屬于推理的小前提,C項說法錯誤。
D項:該項考查大陸法系的特征。德國、奧地利、芬蘭等屬于大陸法系,這些雖然存在判例的情形,判例并不是大陸法系的正式淵源。D項表述錯誤。
10、法律解釋是法律適用中的必經(jīng)環(huán)節(jié)。關于法律解釋及其方法,下列哪一說法是錯誤的?
A.“欲尋詞句義,應觀上下文”,描述的是體系解釋方法
B.文義解釋是首先考慮的解釋方法,相對于其他解釋方法具有優(yōu)先性
C.歷史解釋的對象主要是法律問題中的歷史事實,與特定解決方案中的法律后果無關
D.客觀目的解釋中,一些法倫理性的原則可以作為解釋的根據(jù)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法律解釋的相關知識。
A項:該選項考查體系解釋的概念。體系解釋是指將法律條文或者法律概念放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來理解,從整個法律文件或者整個法律體系中來明晰某一具體法律規(guī)范或概念的含義,A項表述正確,
B項:該選項考查文義解釋的概念。文義解釋是對法律條文運用的文字字面本身的解釋,相對于其他解釋方法具有優(yōu)先性,B項表述正確。
C項:該選項考查歷史解釋的概念。歷史解釋是指通過研究有關立法的歷史資料或從新舊法律的對比中了解法律的含義。歷史解釋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以下五個:第一,解決正在討論的法律問題的特定方案在過去曾被實施過;第二,該方案導致了一個法律后果;第三,該法律后果是不合乎社會道德標準的;第四,過去與現(xiàn)在的情形的差異不能充分排除該法律后果在目前的情形下不會出現(xiàn);第五,該解決方案在目前也許不被提倡。由此可知,歷史解釋與特定解決方案中的法律有關,C項表述錯誤。
D項:該選項考查客觀目的解釋的概念。客觀目的解釋是指根據(jù)“理性的目的”或“在有效的法秩序的框架中客觀上所指示的”目的即法的客觀目的,與立法者原義無關,一些法倫理性的原則即屬于有效的法秩序框架的內容,該項表述正確。
法考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