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點解析

成人高考 責任編輯:唐丹平 2020-10-22

摘要:本文是2020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點解析,政治是報考專升本的必考科目,在復習過程中,考生有著很大的阻礙,那就是記憶??偸怯浟擞滞?,忘了又記,反復循環(huán)仍然記不住,該怎么辦呢?

2020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點解析適用于即將參加專升本的考生,政治考試大綱所提及的知識眾多,從頭到尾背完所有知識點,這對考生而言簡直難如登天,這時候看一下考點知識點,也許能有所突破。

實踐和認識

一、認識的本質

1.實踐及其基本形式

(1)實踐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批判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結為主觀精神活動的錯誤,也克服舊唯物主義把實踐等同于動物本能活動的缺陷,認為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2)實踐的基本特點

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點:第一,客觀物質性。實踐是客觀的感性物質活動。實踐的主體、手段、對象、過程和結果,都是客觀物質性的。只有堅持實踐的客觀物質性,才能從根本上與唯心主義實踐觀劃清界限。第二,自覺能動性。實踐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實踐的自覺能動性突出地表現(xiàn)在它的創(chuàng)造性,即能夠創(chuàng)造出客觀世界中本來沒有的東西。這種自覺能動性,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特點,其發(fā)揮程度的高低,是人類實踐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只有堅持實踐的自覺能動性,才能從根本上與舊唯物主義實踐觀劃清界限。第三,社會歷史性。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只有堅持實踐的社會歷史性,才能從根本上既與唯心主義實踐觀,又與舊唯物主義實踐觀劃清界限。

(3)實踐的基本形式

人類的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實踐具有三種基本形式:第一,生產(chǎn)實踐。生產(chǎn)實踐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實踐活動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第二,社會交往實踐。處理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社會交往實踐是為了配合生產(chǎn)實踐所進行的活動。在階級社會中,這種實踐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階級斗爭、社會革命、社會改革等。第三,科學探索實踐??茖W探索實踐是在近代從生產(chǎn)實踐中分化出來的專門為了認識世界而進行的一種探索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嘗試性和準備性的實踐活動。在現(xiàn)代社會,這種實踐活動對科學技術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作用越來越大。

2.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起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首先,認識產(chǎn)生于實踐的需要;其次,只是在實踐中人們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再次,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是直接經(jīng)驗,通過讀書以及其他方式學習獲得的知識是間接經(jīng)驗。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是源和流的關系。(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首先,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并提供解決新課題的新材料,推動人們去探索和解決;其次,實踐不斷給人們提供新的經(jīng)驗和日益完備的認識手段和物質條件,使認識不斷深化和發(fā)展;再次,實踐還改造了人們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人們在實踐中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4)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人們認識的目的在于正確地指導實踐,有效地改造世界??傊?,認識的來源、發(fā)展動力、檢驗標準和目的,認識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依賴于實踐。所以,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3.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于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科學地指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在認識論中,最根本的問題是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相互關系問題。正是對這種關系的不同回答,產(chǎn)生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能動的反映論與直觀的反映論之間不同觀點的對立,要深刻地把握認識的本質,必須弄清這些對立的不同觀點。

(I)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對立和分歧的焦點是: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客觀世界及其規(guī)律能否為人們所認識,人們是否具有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不可知論是一種否認人類能夠認識客觀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認徹底認識客觀世界可能性的哲學理論。不可知論的基本哲學傾向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其社會作用是調和科學和神學的對立,貶損知識的作用,對于科學的發(fā)展和人類的實踐活動是十分有害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以前,唯心主義和徹底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在論證世界的可知性時,都對不可知論進行過批判。

一切唯物主義哲學都是可知論。唯物主義可知論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基本事實和前提出發(fā),認為物質世界是人類認識的根本對象,人能夠在自己的感覺、觀念和思想中再現(xiàn)客觀世界。近代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在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不能用感官感覺的現(xiàn)象和感知的屬性,人的理性能力能夠從現(xiàn)象達到對本質的認識;個別人所不知道的事情,人們集合起來就會知道;我們現(xiàn)代尚未認識的事物,將被我們的后代所認識。

(2)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在承認世界可知性的前提下,對世界為什么可知和如何可知的問題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其對立和斗爭的焦點是: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呢,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唯心主義哲學把物質世界看成是主觀意識和“客觀精神”的產(chǎn)物,認為思想和認識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經(jīng)驗的東西,故稱先驗論或先天論。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思想或認識是主觀自生的,是心靈的自由創(chuàng)造物。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思想或認識是神靈的啟示和絕對精神的產(chǎn)物。主客觀唯心主義的具體說法和表現(xiàn)形式雖然不同,但在本質上都是主張認識來源于精神,顛倒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認識路線,否認唯物主義反映論。

一切唯物主義都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反映論是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最本質的共同特征。所謂反映論就是確認認識的本質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的認識原則,堅持沒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被反映者不依賴于反映者而獨立存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基本觀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承認和肯定在人的意識之外,獨立地存在著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物質世界,它是人們認識的對象,是認識內容的唯一來源。離開客觀世界,離開被反映者,認識就失去了對象和內容,也就不會產(chǎn)生反映。承認和肯定反映論的這一基本觀點,就是承認和肯定客觀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主觀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從而劃清了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界限。

其二,承認和肯定認識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只承認客觀物質世界是認識的對象、內容和源泉,這是反映論的首要前提,但還不等于反映論。只有承認和肯定認識既以客觀世界的事物為內容,又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映像,才算是反映論。承認和肯定反映論的這一基本觀點,就劃清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同唯心主義先驗論的界限。

其三,承認和肯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主張認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獲得客觀真理。反映是由反映者來實現(xiàn)的。雖然反映者要受到自身肉體和精神狀況的制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反映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主客觀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反映也會有所不同,但人的認識能夠反映外部世界,能夠認識客觀真理。承認和肯定反映論的這一基本觀點,就劃清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同不可知論的界限。

唯物主義反映論這三個基本觀點是密切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割裂或否認其中任何一個基本觀點,都必然離開唯物主義反映論,陷入唯心主義先驗論或不可知論。

(3)能動的反映論和直觀反映論的根本區(qū)別

一切唯物主義都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但在怎樣反映客觀世界這個重大問題上,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又存在著性質上的根本區(qū)別。舊唯物主義的反映淪有兩個根本的缺陷:其一,舊唯物主義反映論離開社會實踐,離開人的社會性和歷史發(fā)展考察人的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正因為這樣,它看不到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同動物的反映活動之間的本質區(qū)別,把認識過程看做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客體刺激而作出直觀反映的過程;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上,它把客體僅僅看成是認識的對象,只看到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沒有看到客體是主體的實踐對象,是更為重要的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從而不了解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在社會領域,它不能堅持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陷入了唯心史觀。

其二,舊唯物主義不能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因而不懂得認識過程的辯證法。正因為這樣,舊唯物主義不懂得認識正是在實踐基礎上由不知到知、由片面到全面、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不斷擴展、不斷深化發(fā)展,把認識看成是從客體到主體單向的一次完成的反映;不懂得主體和客體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辯證法,因而看不到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不了解解決主觀和客觀之間矛盾的一系列辯證關系,在認識上陷入片面性和絕對化。

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兩個根本缺陷,使它不能揭示認識的真正本質、過程和基本規(guī)律,從而不能駁倒不可知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

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在繼承了舊唯物主義反映論合理前提的同時,又克服了它的嚴重缺陷。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立足于社會實踐并應用辯證法來說明認識的產(chǎn)生、本質、過程和基本規(guī)律,創(chuàng)立能動的科學的反映論,它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首先,它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強調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社會實踐科學地確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認為主體和客體的關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由此才產(chǎn)生了它們之間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正是在這種雙重關系中,主體不斷地克服自身與客體的矛盾,使認識不斷地發(fā)展和深化,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產(chǎn)生和本質及其發(fā)展過程的規(guī)律性。同時,實踐又鍛煉和發(fā)展了主體的認識能力,創(chuàng)造新的認識工具,擴大認識領域,提高認識精度,不斷地使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總之,實踐表明,主體是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認識目的而自覺地主動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反映客觀世界的,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雙向互動過程,是認識主體在實踐中積極能動地反映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

其次,它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科學地闡明了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揭示了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辯證法貫徹于反映論,指明了人的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運動的過程,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認識的辯證運動不僅表現(xiàn)在實踐基礎上能動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而且表現(xiàn)為理性認識能動地返回實踐、指導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人的認識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中。不斷深化和發(fā)展,發(fā)現(xiàn)真理和發(fā)展真理,這就是認識辯證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

最后,它把反映論原則貫徹到各個領域,是全面的徹底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不僅認為,人們的自然知識是對自然界的反映,從而同唯心主義先驗論和不可知論區(qū)別開來;而且還把反映論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認為社會知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從而對社會意識現(xiàn)象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不徹底性。

總之,由于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缺乏實踐觀點和辯證法觀點,它是直觀、被動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持實踐觀點和辯證法觀點,因而它是能動的科學的反映論。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的觀點,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本質和規(guī)律,實現(xiàn)了人類認識論的偉大變革。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是摹寫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統(tǒng)一。反映具有摹寫性是指,人的認識作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某一客觀事物為原型,它總是力圖在思維中再現(xiàn)客觀事物的狀態(tài)、屬性、關系,本質和規(guī)律。反映的摹寫性決定了反映的客觀性。反映具有創(chuàng)造性是指,人的認識不是對客觀對象簡單的直觀的摹寫,不是照鏡子似的原物映現(xiàn),而是一種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人的認識活動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識活動不僅僅是要獲得與直觀客體相對應的感性形象,更為重要的是以概念、命題、公式等抽象形式出現(xiàn)把握客體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體系是在對客體感性材料加工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結果。反映的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著主體的能動性。在人的實際認識過程中,摹寫性與創(chuàng)造性是辯證的統(tǒng)一。摹寫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摹寫,而不是直觀的照鏡子式的摹寫;創(chuàng)造是以摹寫為基礎的創(chuàng)造,而不是主觀隨意的創(chuàng)造。如果只講反映的創(chuàng)造性,不重視反映的摹寫性,就會陷入否認認識客觀性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如果把反映完全等同于摹寫,不重視反映過程的創(chuàng)造性,就會陷入否認認識能動性的舊唯物主義直觀被動的反映論。

二、認識的辯證發(fā)展過程

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人的認識過程首先是從實踐到認識,即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既是由實踐到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中的兩個階段,也是人們觀念地把握客觀世界的兩種形式。

(1)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認識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是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對事物的現(xiàn)象,對事物各個片面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其特點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感覺是感官對客體的個別屬性和特征的直接反映;知覺是主體對客體表現(xiàn)現(xiàn)象和外部聯(lián)系的綜合反映,是主體把對客體的各種感覺組合起來形成的多種特性的整體感性形象;表象是主體對過去感覺和知覺過的客體的回憶,是客體的形象在主體頭腦中的再現(xiàn),是對知覺的直接綜合和概括。

(2)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是認識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而得到的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和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其特點是間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概論是對同類事物共同的、一般本質的反映;判斷是對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關系的反映,是主體對客體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評判和斷定,判斷是概念的聯(lián)系和憎愛分開,是運用概念之間的關系揭示客觀事物本身關系的思維形式;推理是從已有的判斷合乎規(guī)律地推出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推理同概念、判斷之間是相互聯(lián)結的。判斷是概念之間的矛盾的展開,推理則是判斷之間的矛盾的展開,反之,推理又形成新的判斷和新的概念。

(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發(fā)展過程中兩個不同的階段,在內容、形式和特點上都有質的區(qū)別。但二者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實踐的基礎上達到辯證統(tǒng)一。第一,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方面,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中的唯物論;另一方面,感性認識有待于深化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中的辯證法。第二,二者是相互滲透的。一方面,感性認識中包含著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認識中也滲透著感性因素。實踐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tǒng)一的基礎。

(4)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條件與途徑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人的認識發(fā)展過程中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正確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第一,通過實踐和調查研究,獲得十分豐富和合于實際的感性材料,是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和前提;第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是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理性認識的正確途徑。

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統(tǒng)一,在理論上就會導致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的錯誤;在實踐中還會導致經(jīng)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

2.從理性認識到實踐

(1)理性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達到了理性認識,認識運動并沒有結束,還必須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實現(xiàn)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是意義更為重大的飛躍,這是因為:第一,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只有用理論指導實踐才能實現(xiàn)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豐富和發(fā)展。

(2)正確實現(xiàn)從理性認識到實踐飛躍的條件

正確實現(xiàn)從理性認識到實踐飛躍的條件:第一,要從實際出發(fā),堅持一般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二,要把關于事物的認識與主體的需要結合起來,確定行動的目的和計劃。第三,要使理論為群眾所掌握,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第四,在理論轉化為大規(guī)模的實踐以前。必須經(jīng)過一系列中間試驗,總結經(jīng)驗教訓。

3.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

(1)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

認識過程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于復雜事物的認識,由于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需要經(jīng)過從實踐到認識和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運動的無限發(fā)展

認識過程具有無限性??陀^世界的發(fā)展是無限的,社會實踐的發(fā)展也是無限的,因而人類認識的發(fā)展也是無限的。

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表明,認識運動既不是封閉式的循環(huán),也不是直線式的前進,而是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使認識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這就是認識運動的總過程、總規(guī)律。它體現(xiàn)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的具體歷史的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黨的群眾路線是一致的。把握人類認識運動的總過程、總規(guī)律具有重大意義,它是黨的群眾路線的認識論基礎。

三、真理及其檢驗標準

1.真理及其客觀性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客觀的,亦稱客觀真理。

(1)真理的客觀性在于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來源于人的主觀思想之外的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真理的客觀性還在于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社會實踐也是客觀的。真理既是客觀的,也是一元的,即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堅持真理的客觀性和一元性,就是在真理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

(3)真理的客觀性表明,真理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對真理的認識和運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階級利益的制約和影響。

堅持真理的客觀性和一元性,必須同主觀真理論和多元真理論劃清界限。主觀真理論和多元真理論的典型代表是實用主義“有用就是真理”的真理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真理能夠指導人們的實踐以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利益,它是有價值的,也可以說是有用的,但并非有用的就是真理。

2.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真理的發(fā)展過程既是同錯誤不斷斗爭的過程,又是由相對真理日益接近絕對真理的過程。支持真理的客觀性,是真理觀上二的唯物論;堅持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是真理觀上的辯證法。

(1)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

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包含有不能被推翻的客觀的內容,都和錯誤有原則的界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其二,人類的認識按其本性來說,是能夠認識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的每條真理都是向著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也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對整個世界某一領域、過程、方面的正確反映,在廣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其二,任何真理對特定對象及其本質和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是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2)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

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第一,任何真理都既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是相對與絕對的統(tǒng)一。沒有單獨存在的絕對真理或相對真理。第二,人的認識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就認識的本性來說,世代延續(xù)的人類認識能力是至上的、無限的,能夠不斷地從不知轉化為知,從知之較少轉化為知之較多,真理每前進一步,都會更全面深刻地反映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所以是絕對的。但處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的認識能力又是非至上的、有限的。因此,每一歷史時代的人們所獲得的真理都是不完備的,具有相對性。第三,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惟一標準,具有絕對性。但由于實踐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那么,受實踐檢驗的真理無疑也具有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lián)結和相互滲透的。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種不同屬性;任何一個真理,都既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寓于相對之中。任何相對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絕對真理的顆粒,沒有離開絕對真理的相對真理;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相對真理是絕對真理的一個部分,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xiàn)出來,無數(shù)相對真理之總和構成絕對真理,沒有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第二,真理的發(fā)展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辯證轉化的過程。

割裂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絕對主義真理觀或相對主義真理觀。把握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實踐之所以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惟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第一,實踐成為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惟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決定的。從真理的本性看,它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的認識。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加以對照,判別其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第二,實踐成為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惟一標準,是由實踐的特點決定的。從實踐的特點的看,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即它能把主觀認識變?yōu)榭陀^現(xiàn)實,從而檢驗出思想認識是否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真理。

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實踐標準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第一,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即確定性是指:首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此外再沒有別的標準。其次,無限發(fā)展著的實踐,對人們的一切認識都能做出確定的檢驗,即使今天的實踐不能完全證實或駁倒認識,最終將被今后的實踐所證實或駁倒。第二,實踐標準的相對性即不確定性是指:首先,實踐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對現(xiàn)有的一切認識,都做出確定的檢驗。其次,在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上為實踐所證實的真理,也只具有棚對的、近似的性質。還需繼續(xù)接受新的實踐的檢驗。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把二者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就會犯絕對主義或相對主義的錯誤。堅持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即堅持實踐標準的客觀性和惟一性,就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堅持實踐標準的相對性,即堅持實踐標準的具體性和歷史性,就同形而上學劃清了界限。

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并不排斥邏輯證明在檢驗真理過程中的作用。邏輯證明就是運用已知的正確判斷作為前提,通過邏輯推理來確定待證判斷是否正確的思維過程。它是一種探索真理、論證真理的手段,是正確思維的主要條件,是建立科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途徑。承認邏輯證明的作用與肯定實踐標準的惟一性并不矛盾。邏輯證明本身就是實踐的產(chǎn)物,邏輯證明的作用實質上是實踐作用的間接體現(xiàn)。實踐檢驗和邏輯證明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否認實踐檢驗的作用,就會離開唯物主義;否認邏輯證明作用,則會把對實踐標準的理解簡單化、片面化。

更多資料
更多課程
更多真題
溫馨提示:因考試政策、內容不斷變化與調整,本網(wǎng)站提供的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有異議,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內容為準!
專注在線職業(yè)教育23年

項目管理

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師

廠商認證

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師

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師

!
咨詢在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