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中的古詩算得上語文考試中的難題之一了,沒一點文化還真看不明白。下面是2019年成考高起點《語文》古詩練習題及答案,大家可自行參考和學習。
語文中的古詩算得上語文考試中的難題之一了,沒一點文化還真看不明白。下面是2019年成考高起點《語文》古詩練習題及答案,大家可自行參考和學習。
古詩習題詳解:清平樂
清平樂 獨居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
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fā)蒼顏。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1、詞的上片描繪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寫“鼠”是“饑”的,說明了什么?“破紙窗間自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詞的上片描繪夜宿的王氏茅屋中凄涼破敗的景象?!笆蟆笔恰梆嚒钡?,說明這里已經(jīng)長時間斷了“煙火”?!捌萍埓伴g自語”一句,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樣寫更渲染了凄涼的氣氛,襯托出作者百無聊賴的寂寞心情。
2、詞的下片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感情?表現(xiàn)出詞人什么思想?(4分)
答案:抒發(fā)詞人感慨而不悲觀,失意時仍不忘抗金報國、恢復(fù)中原大業(yè)的感情,表現(xiàn)出詞人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
閱讀下面一首古體詩,根據(jù)提示,回答問題。
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排闥:推開門就進去。)
這首七言絕句是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二首》中的第一首。湖陰先生是王安石罷相后陷居江寧郊外“半山園”時的朋友楊德逢的別字。整著詩全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寄寓著詩人的情懷。
3.第一聯(lián)(一、二句)寫的是楊家何處的景物?表現(xiàn)了主人公怎樣的品質(zhì)?(3分)
答案:(3分)院內(nèi)小環(huán)境,勤勞雅潔
4.第二聯(lián)(三、四句)寫的是楊家何處的景物?主要使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4分)
答案:院外大環(huán)境,擬人化
5.整著詩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2分)
答案:對鄉(xiāng)居生活的贊美、熱愛之情(或隱居鄉(xiāng)野的喜悅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試題。
暮過山村
賈島
數(shù)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
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
6.“邊烽不過秦”上什么意思?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過35個字。(4分)
答案:表明山村沒有遭受戰(zhàn)火,表達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
7.尾聯(lián)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過60 個字。(5分)
答案:寫出了由懼轉(zhuǎn)喜的心境變化,“親”字更表現(xiàn)出內(nèi)心親近溫暖的感受。此聯(lián)與首聯(lián)、頸聯(lián)相配合,描繪出一幅和平安寧的山村圖景。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下面試題。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不相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8.這首詞的題是“記夢”,詞人在夢中夢到了什么?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詞人夢見自己回到了故鄉(xiāng),妻子正像當年一樣,憑窗梳妝,夫妻相見,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惟有相顧垂淚。這表現(xiàn)了詞人對亡妻的深切懷念之情。
9.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chuàng)。結(jié)合這首悼亡詞的內(nèi)容,概述作者運用什么藝術(shù)手法表情達意的?
答案:①層層遞進。第一句“兩茫茫”是綱。以下層層推進,雖茫茫而難忘。進而千里相隔,無法對話。進而相逢也不相識。三層推進,把別恨提到無法再高的境地。
②虛實結(jié)合。上闕寫實,下闕從虛處設(shè)想,寫夢中相逢,驚喜憂痛之情,萬語千言無法表達,只有相顧淚流不止。接著寫夢醒痛定思痛,令人柔腸寸斷。
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面試題。
跋子瞻和陶詩
黃庭堅
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
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
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
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
【注】
時宰:指當時的宰相章惇,他對蘇軾一貶再貶,必欲致之死地。
彭澤:指陶淵明,他任彭澤縣令后一百多天即棄官歸隱。
出處:出仕和隱居
10.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表現(xiàn)了蘇軾怎樣的情懷?這兩句詩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案:(1)表現(xiàn)了蘇軾隨遇而安的樂觀曠達的情懷,以及追慕古代隱士以詩自娛自樂的高雅情趣。
(2)這兩句詩具有夸張和幽默的效果,生動地刻畫了蘇軾不畏強權(quán),我行我素的精神品質(zhì)。
11.千載人和百世士是什么意思?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
答案:千載人和百世士都是贊美兩位詩人的話,稱他們是流芳千年百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