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自考00037美學知識點2
摘要:距離2021年10月自考還剩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許多自考生正在緊張備考中。為了輔助各位考生學習,希賽網(wǎng)自考頻道為各位考生整理了2021年10月自考00037美學知識點2,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考課程的試卷遵循一個原則,以自考教材大綱為主,參考輔導資料為輔。但教材知識點眾多,考生復習起來難免吃力,而自考復習資料一般把知識點已經總結好,學習起來也更方便快捷,下文是希賽網(wǎng)自考頻道整理的2021年10月自考00037美學知識點2,供各位考生參考。
2021年10月自考00037美學知識點2
一、審美活動的動力機制[易考選擇題、名詞解釋題]。審美需要、審美理想、審美趣味等構成的動力機制建筑了審美活動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臺。
1.審美需要:就是指人作為一種有生命、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所內在具有的,渴望在對象化的活動中能動地實現(xiàn)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發(fā)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新的充實和新的顯現(xiàn)。審美需要具有的兩個顯著特征:首先,審美需要是人所獨有的一種具有內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動本身的獨特性質;其次,從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區(qū)別和聯(lián)系的角度看,審美需要屬于人的一種高級的精神追求,而不僅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審美理想:是主體心目中關于完善的美的觀念,是主體通過想象在頭腦中構造出來的理想形態(tài)的美。審美理想在審美活動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審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主體對于審美對象的選擇以及所做出的審美判斷,具有導向性、規(guī)范性的作用;其次,審美理想作為一種人生修養(yǎng),直接使審美活動成為主體人生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3.審美趣味:是個人在審美活動和審美評價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愛好和傾向。能力或鑒賞力是審美趣味的內在方面,而興趣和品位則是審美趣味的外在表現(xiàn)。審美趣味呈現(xiàn)的兩方面的特征:首先,審美趣味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其次,影響主體審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臨的后天因素或社會條件。審美趣味的這兩重性決定了我們在承認其個體性的同時,還必須注意防止那種把審美趣味相對化的觀點。判斷一種審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標準:首先,必須把審美趣味聯(lián)系于具體的審美對象,看看依據(jù)這種趣味所做出的判斷是否充分反映了審美對象的客觀特點;其次,審美趣味作為主體審美心理結構的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體審美理想的制約,以此可以判斷審美趣味的好壞高下。
二、審美活動的基本性質[易考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審美活動不僅是一種獨立存在著的人類活動,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種整體性的、以心靈感知和情感體驗為表現(xiàn)的內在生命活動和獨特精神活動,具有更為鮮明的主體性和更為充分的個性化特征。審美活動的特殊性體現(xiàn)在下面四方面:
1.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從根本上說,審美活動是人與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種交流和對話,是一種符合人性尊嚴,也最能體現(xiàn)人的本真價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動。
2.最具個性化的精神活動。審美是一種最具個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動,它所建構的是一個具有獨特生命意味的詩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現(xiàn)實功能和物質需求的一種自由的心靈體驗。
3.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的統(tǒng)一。所謂審美活動無功利,是說審美活動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為目的,相反它還必須以擺脫直接功利目的為前提,審美活動指向一種整體的、根本的功利性,這就是它把人向著完整的自由存在狀態(tài)提升。
4.審美活動是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tǒng)一。所謂自律性,是指審美活動本身就是一個自身完滿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謂審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審美活動并不是一個封閉孤立、與世隔絕的世界。首先,審美活動從根本上受到物質實踐的決定和制約,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決定著人的審美對象的范圍,決定著藝術作品的物質媒介,也決定著人的審美需要與審美能力;其次,物質生產勞動所達到的歷史水準以及在生產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特點,還會通過各種社會中介因素最終滲透到審美活動的具體內容中,并決定著審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種審美形態(tài)的歷史性生產和演變,實質上不過是人的現(xiàn)實境遇、生存狀態(tài)以及理想追求在歷史中不斷發(fā)展的一種審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說,審美的自覺程度和廣闊程度就是人豐富的內在本性在現(xiàn)實中不斷生成和在范圍上不斷擴大的一種人化的尺度。
三、審美活動的價值內涵[易考簡答]。
1.審美活動是一種價值活動。審美活動本身所展開的就是一個屬人的世界,并且因此這個世界也僅僅只為人才存在。不管審美活動所指涉的具體對象之間有多大的區(qū)別和差異,然而這些對象之進入審美的世界,卻無不關系著人。這些對象一旦進入審美的領域就成為人的對象化和對象化的人,成為人對自己本質力量的充分確證和肯定。因此審美活動由于體現(xiàn)著人生價值而具有價值性。
2.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首先,都表現(xiàn)為以主體為根據(jù)、為目的、為趨向的一種特殊的主客體關系,客體自身的屬性成為主體需要的價值對象,而主體的需要則是客體自身屬性的價值確證。因此,審美活動的展開,既是客體對象被人化、內在化的過程,也是主體審美需要的對象化、現(xiàn)實化的過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刻制約,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3.審美活動作為價值活動的特殊性。首先,審美活動所追求的是能滿足人的心靈需要的精神價值,主體主要運用自己的審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對象的審美特性,并進行情感體驗;其次,在審美活動中,主體從日常操勞著的世界進入到一個深蘊著生命意義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啟迪人領悟人生真諦,并激勵人不斷去創(chuàng)造自己生活意義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價值。
4.審美活動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審美活動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審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異化活動中的存在,它是一種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審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現(xiàn)實存在,它是一種應然的存在方式。
四、審美主體與對象只存在于審美活動中[易考簡答題]。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基礎,為審美主體、審美對象的存在提供了現(xiàn)實依據(jù)。這是因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種東西,美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在審美活動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種特殊價值;其次,只有在主客體關系中才能把握審美主體的性質;再次,就審美而言,正是人的對象化活動,建構起現(xiàn)實的審美對象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主體,確定了主客體間審美關系的規(guī)定性。總之,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是構成審美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審美活動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規(guī)定、相互激蕩的矛盾運動過程。
五、審美主體的存在狀態(tài)[易考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審美活動本質上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這就決定了主體在審美中主要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謂人在審美中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審美活動中,人主要發(fā)揮自己精神性的本質力量,人是通過精神性的勞動在從精神上占有對象的過程中來確證自己的現(xiàn)實存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驚異、體驗和澄明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及其起伏運動的狀態(tài)中。(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驚異:從日常生活中的躍出。審美中的驚異有兩個主要特點:首先,審美驚異不是一種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種鮮活的生命感。從實質上說,審美驚異就是人在一定的現(xiàn)實境遇中由于與客體對象的直接契合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迥異于日常生活經驗的特殊心境,既表現(xiàn)為客體對主體的召喚,也表現(xiàn)為主體對客體的向往;其次,審美驚異的產生既依賴于主體一定的自身條件,也依賴于對象本身一定的客觀條件。從主體方面來說,必須具備相當?shù)膶徝佬摒B(yǎng)和審美能力;從對象方面來說,也必須具備某種獨特之處。審美驚異就產生于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主體與具備某種獨特之處的對象的直接相遇和直接契合中。另:注意辨析審美驚異與一般生活中的好奇、科學和哲學研究中的驚異的區(qū)別。
2.體驗:沉浸在于對象直接的相處中。審美體驗:就是主體在具體審美活動中被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客體對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對之進行領悟、體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靈受到搖蕩和震撼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tài)。人在根本上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物,因而審美體驗與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實際生活中所獲得的人生經驗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但審美體驗又超越于一般的生活體驗,它不僅擺脫了有限功利目的的羈絆,而且更重要的是,審美體驗具有整體性和根本性,是對人生整體和根本意義的一種領悟和玩味。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審美的靜觀體驗中澄明之境才會自動現(xiàn)身出來。只有在審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與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與世界之間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開,從而使主體進入一種光明無蔽的澄明之境,一種最高的生存狀態(tài)。
六、審美對象的生成與顯現(xiàn)。
1.審美對象自身的客觀條件[易考選擇題]。審美對象的物質因素主要是指具體事物的色彩、線條、形狀、音響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屬性,這是由審美活動根本上是一種精神觀照活動所決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種審美條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質料之一,其審美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表情性和象征性兩個方面。所謂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喚起人的某種感覺和情感;所謂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傳統(tǒng)習慣,某種色彩與某種特定內容形成較為固定的聯(lián)系,從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義。
(2)線條:與色彩不同,線條不是一種現(xiàn)成存在著的直接物體,而是人們在時間中對物體外形所做的一種抽象,在這種抽象中,線條被賦予了某種觀念意義,從而成為造型藝術的一種特殊語匯。
(3)形狀:事物都以一定形狀在空間中存在著,形狀使得事物獲得一種具體可感性,它不僅構成事物的輪廓,是一切審美對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層次,而且它自身還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審美對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形式規(guī)律是多樣統(tǒng)一。所謂多樣,是指審美對象的整體中所包含的各個物質因素在形式上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所謂統(tǒng)一,則是指審美對象各個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質因素在整體中彼此關聯(lián)、呼應、襯托、映照,從而有機融合的內在關系?!岸鄻咏y(tǒng)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中保持著內在血脈的一致性。
2.審美條件向審美對象的現(xiàn)實轉化[易考簡答題]。
具備審美價值的事物首先必須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個具有實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個客觀事物只有當它與特定的主體相聯(lián)系,并實際地處在一定的活動中時,它才獲得了作為某種具體對象的現(xiàn)實規(guī)定性。審美價值屬性只是為審美對象提供了一種可能實現(xiàn)的條件,而只有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這種可能性才能化為具體的現(xiàn)實性。審美對象只是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才現(xiàn)實地生成并顯現(xiàn)出來的。審美活動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僅使事物對象的審美價值充分綻露出來,而且把一個活的充盈著生命的真實世界也即審美對象向人拓展出來,獲得現(xiàn)實的存在。
3.審美對象的非實體性與開放性[名詞解釋、簡答題]。
審美對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動的對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實體性與開放性的特征。
(1)非實體性:審美對象不僅不是一種物質實體,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實體,它只是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相互滲透從而熔鑄成的一種獨特意象,審美對象就在于審美主體對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屬性的客觀事物獨特的觀照和體驗中。審美對象之所以會具有非實在性,是因為審美活動并不是一種單純的靜觀,而是一種積極的建構過程,這既是外在事物從實向虛的能動轉化過程,也是審美主體內在的本質力量充分對象化的過程,審美對象因此變成一種主客觀統(tǒng)一的新的精神客體。
(2)開放性:即審美對象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審美對象既是有限的、確定的,但又具有無限性和不確定性。審美對象的無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個體的存在中,審美對象的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就根源于它那既與過去溝通又向未來開放的生成性的結構之中。
七、審美發(fā)生理論概述[易考各種題型]。
(試述有關審美起源各種理論的意義與不足)
1.游戲說。柏拉圖曾發(fā)現(xiàn)藝術與游戲的類似之處;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也提到過“自由游戲”的概念。但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游戲理論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則是席勒。席勒認為,游戲不僅是審美活動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擺脫動物狀態(tài)達到人性的一種主要標志,它不同于一般所說的玩耍嬉戲之類,而是擺脫物質欲望的束縛和道德必然性的強制之后所從事的一種真正自由的活動,其顯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對事物的純粹外觀產生興趣,也就是只對事物的形象本身無所作為而為地進行觀賞和玩昧,它根本上是一種想象力的游戲,因此,所謂游戲,也就是一種審美活動。席勒“游戲說”的評價:首先,他試圖從人的生命活動的獨特性之中去探尋審美發(fā)生的直接精神動力,并敏銳地揭示出審美活動與人的自由本質之間內在的必然關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審美活動與動物游戲活動的根本不同,也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存在某種深層的聯(lián)系,說明審美的發(fā)生是有動物性的生理基礎的,這符合生命進化的自然歷史進程。但是,把游戲說作為一種審美發(fā)生理論來看,有嚴重缺陷:他根本忽視了對動物游戲向人的游戲轉化的機制以及人的游戲得以發(fā)生和進化的社會歷史條件的探索。同時,在席勒那里,游戲與審美幾乎同義,即是說,審美產生于游戲,無異于說審美發(fā)生的根據(jù)就在于它自身,這顯然是難以成立的。
(第二種)席勒系統(tǒng)地提出了游戲理論。他認為,游戲不僅是審美活動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擺脫動物狀態(tài)達到人性的一種主要標志,他擺脫物質欲望的束縛和道德必然性的強制之后所從事的一種真正自由的活動,其顯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對事物的純粹外觀產生興趣,也就是只對事物的形象本身無所作為而為地進行觀賞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種想象力的游戲,因此,所謂游戲,也就是一種審美活動。
2.生物本能說。(1)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從人的自然天性來說明審美的發(fā)生;(2)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博克在《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中把人的情欲分為兩類:一類是要求維持個體生命的本能;另一類是要求維持種族生命延續(xù)的本能。由前一種本能產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種本能則產生出美感,人的審美活動在其本源處就是一種本能的需要。(3)在這一派理論中影響最大的應首推達爾文,他通過對動物生活的實際觀察和研究,提出動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觀點,其結論是:“人和許多低于人的動物對同樣的一些顏色,同樣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態(tài),同樣一些聲音,都同樣地具有愉快的感覺?!边@種“愉快的感覺”即是出自本能。(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認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審美與藝術的活動,就是人的性欲升華的一種基本途徑,在這種活動中,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想象的替代性滿足。意義:這種研究不僅拓寬了審美發(fā)生理論的思維空間,而且有力地說明審美的發(fā)生有其伏根深遠的生物性基礎。而它們的缺點則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殺了動物本能活動與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之間質的區(qū)別,以至于把動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視了人的審美活動中所包含的社會性內容,從而也就忽視了對審美活動賴以發(fā)生的社會根源的探討。
3.巫術說。巫術說是20世紀在西方頗為流行的一種藝術和審美發(fā)生理論,其主要是依據(jù)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和弗雷澤關于原始文化的學說。泰勒最早奠定了巫術說的理論基礎,而弗雷澤則在《金枝》中對原始巫術活動作了極為詳盡而細致的研究。意義:用巫術說的確可以說明一部分原始藝術現(xiàn)象,尤其是在解釋原始洞穴壁畫和巖畫時具有更為可信的說服力。但是,巫術說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藝術與審美并不完全等同,藝術只是審美活動的一種形式,因此,我們不能把藝術起源的理論無條件地看作就是審美發(fā)生的理論;另一方面巫術活動雖然是促成藝術發(fā)生的一種因素,卻決不會是唯一的因素。
4.勞動說。早在1896年,德國學者卡?畢歇爾就研究了勞動、音樂和詩歌之間的相互關系。普列漢諾夫在其基礎上,對勞動與藝術和審美之間的關系作了更深入、系統(tǒng)的闡發(fā):(1)“勞動先于藝術”。(2)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將人潛在地包含著某種審美的要求轉化為現(xiàn)實,在人的具體審美趣味中,總是蘊含著由特定社會主產力所必然決定的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容。(3)人的審美能力也是在生產勞動中形成并與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意義:普列漢諾夫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勞動對藝術和審美活動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審美活動是一種超越了直接肉體需要的精神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卻不能完全等同。很顯然,生產勞動作為一種功利目的十分強烈的物質活動,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產生出追尋精神性自由王國的審美活動。因此,從勞動說作為一種審美發(fā)生理論來看,它存在明顯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審美賴以發(fā)生的物質前提,卻并未能真正切人審美如何發(fā)生的內在機制。
八、審美發(fā)生的基本前提[易考簡答題]。
人的生命不同于動物的生命活動,主要根源于人所獨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為突出標志的物質生產勞動。這主要因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對審美活動的發(fā)生的意義)
1.工具的出現(xiàn),徹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體、器官和能力的狹隘性與固定性。
2.工具不僅包括物質性的勞動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獨有的運用語言符號的能力。
3.人類只是通過運用工具的勞動,才越來越廣泛、深入地學會認識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識。
4.工具作為人的智力的一種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物質產品,又是人借以實際地改造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
5.人類使用工具的勞動活動,不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時造成人本身內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是人的生產不同于動物生產的一種最本質的規(guī)定性,也是審美活動得以發(fā)生的真正前提。
九、審美發(fā)生的社會中介因素[易考簡答題、論述題]。
從審美發(fā)生的內在機制來說,只有當人的精神能力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為審美發(fā)生提供直接的條件,也就是說,在勞動與審美之間必然存在某些中介性的因素。目前研究成果來看,巫術禮儀活動應該是在原始社會中促進審美發(fā)生最重要的一種中介因素。
1.巫術活動不是用以滿足人的某一個別的需要,而是用以調節(jié)人與自然之間的根本關系,是原始人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最集中地表達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種符號形式。巫術活動對審美的原始發(fā)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1)巫術的神圣性與嚴肅性,強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識與意志等主體的精神能力。(2)巫術活動獨特的儀式化功能,推動了人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3)巫術活動的操演過程直接孕育著原始藝術的發(fā)生。巫術活動與原始藝術的相關性,并不單單由于它們在形式上具有某種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術原則與藝術的精神實質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2.盧卡契認為巫術為模仿藝術的形成所作的準備主要體現(xiàn)在:(1)模仿不僅需要敏銳的觀察力,而且需要高超的記憶力和想象力;(2)巫術中對生活過程的模仿是在虛擬的情境中進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種實際的生活過程,而是與實際生活過程的暫時中斷。因此,巫術實際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藝術才能和隨之而來的藝術感受能力。
十、審美發(fā)生的特殊標志[易考簡答題、論述題]
(原始審美意識的出現(xiàn)是審美活動發(fā)生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請說明原始審美意識的發(fā)生過程)
判斷審美活動業(yè)已發(fā)生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應是原始審美意識的出現(xiàn)。審美意識與審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只有當審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識到,并轉化成一種自覺的精神追求時,它才真正構成推動審美發(fā)生的一種積極的力量,審美需要是審美意識的內在驅動力,而審美意識則是審美需要的心理表現(xiàn)。
概括地說,所謂審美意識,就是指人對自身審美需要和外在對象的審美意義,以及二者之間所構成的審美價值關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審美愿望、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等內容。對于真正人類意識的產生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類的遠古祖先開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產勞動活動,它開始把動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為一種觀念形式,從而最終使人的活動具有了自覺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類意識發(fā)生的根本條件和顯著標志。
原始意識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識在具體中包含著抽象性。
(2)原始意識在蒙昧性中滲透著真實性。
(3)原始意識在神秘性中凝聚著創(chuàng)造性。
原始意識之中的抽象性、真實性、創(chuàng)造性就是構成審美意識的基本因素,當這些意識逐漸分化出來之后,就可能誕生審美意識。審美意識從人的一般意識中分化的過程,就是人的審美需要從人的實用需要中分離出來的過程,也即是人類逐漸超越自發(fā)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會生活的層次并賦予其一定的社會文化意義的過程。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發(fā)展促成了這一過程的轉化。
十一、原始審美活動的基本類型[易考選擇題]。
1.原始人類在物質生產領域中的審美創(chuàng)造。裝飾的發(fā)明,為原始人在物質生產領域施展自己的審美創(chuàng)造才能提供了相對自由的活動空間。所謂裝飾,就是在不改變生產工具或生活器物實用功能的前提下對其進行精心的修飾和打扮,從而使實用器物充滿靈氣和富有情趣。其裝飾活動大致有兩種:一是裝飾化的器物造型,一是器物修飾。
2.原始人類的自我修飾與美化。人類的自我修飾與美化,是人的審美意識覺醒的一種重要標志。原始人的自我裝飾,大致可分為固定裝飾與非固定裝飾兩種類型。
3.原始藝術的主要樣式與特征。
(1)雕刻:雕刻藝術的成熟是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的,世界上最早的雕刻作品,是在敘利亞西南部戈蘭高地的貝雷克哈特——拉姆遺址出土的刻有凹痕的卵石小雕像。(2)繪畫:繪畫的出現(xiàn)要晚于雕刻,目前世界上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繪畫作品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多以早期人類的狩獵生活為題材,所描繪的幾乎全是動物的形象。(3)音樂與舞蹈:音樂在史前時代的發(fā)生,已經由考古發(fā)現(xiàn)的資料得到了證實。在法國的比利牛斯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一支長約108毫米的骨質笛器,可能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種樂器。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希賽網(wǎng)還為各位考生提供【希賽自考題庫】【希賽自考真題下載】【自考題庫app下載】三大刷題工具,有需要的考生也可點擊查看。
延伸閱讀
- 2023年10月自考00257票據(jù)法真題
- 2023年10月自考00249國際私法真題
- 2023年10月自考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真題
- 2023年10月自考00245刑法學真題
- 2023年10月自考00186國際商務談判真題
- 2023年10月自考00185商品流通概論真題
自考微信公眾號
掃碼添加
自考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