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03709真題及答案詳解
摘要:希賽網整理發(fā)布2015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03709真題及答案詳解,以供考生們在學習后用真題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得到更好地復習效果。注:不同省份、不同專業(yè)的自考試題及答案,只要課程代碼和課程名稱相同,都可參考使用。
2015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03709真題及答案詳解
1. 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特征是()。
A.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
B.邏輯性和歷史性的統(tǒng)一
C.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
D.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答案】 A
【解析】 A.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馬克思主義是進行工人運動的理論指導,所以它具有革命性!科學性是因為它吸取了很多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理論。這樣理解會更簡單!
B.既然能形成理論,其實都具備邏輯性和歷史性,在這里題干問的是根本理論特征!
D.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考點】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特征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
2. 對世界存在狀態(tài)問題的不同回答所區(qū)分的哲學派別是()。
A.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B.反映論和先驗論
C.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D.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答案】 C
【解析】世界觀包括兩大基本問題:世界的本源問題和世界的存在狀態(tài)問題。根據(jù)世界的本源問題(世界“是什么”)的不同回答,可以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根據(jù)世界的存在狀態(tài)問題(世界“怎么樣”),可以劃分為辯證法與形而上學。AD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
【考點】對世界觀兩大基本問題劃分派別的考察。
3. 哲學上的一元論與二元論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承認()。
A.世界的物質性
B.世界的統(tǒng)一性
C.世界的可知性
D.世界的多樣性
【答案】 B
【解析】一元論是指承認世界的統(tǒng)一性,認為世界有一個本質或本原的哲學學說;二元論是指否認世界的統(tǒng)一性,認為世界有兩個獨立的本原的哲學學說。
【考點】一元論與二元論的區(qū)別。
4. 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問題上,唯心主義的錯誤在于()。
A.否認物質的絕對運動
B.夸大相對靜止的存在
C.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D.主張沒有運動的物質
【答案】 C
【解析】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物質運動的規(guī)律是可以被認識的,而反過來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所以,唯物主義認為運動的主體是物質。脫離運動看待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把運動看做是精神的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考點】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問題。
5. 下列選項中屬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的是()。
A.社會管理活動
B.科學實驗活動
C.社會改革活動
D.物質生產活動
【答案】 D
【解析】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有三種: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如革命和改革、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實施等. 在階級社會中,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表現(xiàn)為階級斗爭的實踐。三是探索世界規(guī)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考點】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
6. 區(qū)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是()。
A.事物的變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
C.事物的變化是否徹底
D.事物的變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答案】 B
【解析】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shù)量限度(或范圍、幅度),它體現(xiàn)著質和量的統(tǒng)一。量變突破原有的度即為質變,變化是否顯著或迅速只是相對而言。
【考點】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7.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本質是()。
A.主體對客體的直觀反映
B.主體對客體的自由創(chuàng)造
C.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D.主體對客體的簡單摹寫
【答案】 C
【解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揭示了人的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認識的主體是指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包括個人、集體和社會。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實踐。
A. 直觀反映
有可能是錯的 B.自由創(chuàng)造這個詞定義太大了
D.簡單摹寫這個詞以偏概全。
【考點】認識的本質。
8.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qū)別在于()。
A.前者源于書本,后者源于實踐
B.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C.前者反映事物的現(xiàn)象,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質
D.前者來源于直接經驗,后者來源于間接經驗
【答案】 C
【解析】 A.感性認識多源于在實踐中的主觀認識,理性認識源于很多方面 B.正確的感性認識是可靠的,理性認識也是可靠的。 D.理性認識是由感性認識進一步發(fā)展成的,不能片面的說來自于直接還是間接經驗。
【考點】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qū)別。
9. 真理都是具體的,包羅萬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這說明任何真理都具有()。
A.全面性
B.相對性
C.絕對性
D.客觀性
【答案】 B
【解析】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的相對性,即相對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對事物的客觀過程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考點】真理相對性的概念。
10. 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
A.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B.理論聯(lián)系實際
C.實事求是
D.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答案】 C
【解析】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核心是實事求是, 涵蓋了其他的內容。
【考點】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
11. 決定人口生產的發(fā)展方向和基本趨勢的是()。
A.地理環(huán)境
B.物質生產
C.風俗習慣
D.人倫道德
【答案】 B
【解析】物質生產之所以從根本上決定了人口生產的發(fā)展方向和基本趨勢,是因為: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人口的數(shù)量、質量、密度、構成和增長速度、物質生產的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制約著人口生產的規(guī)模和速度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生產的社會形式。
【考點】物質生產決定人口生產的發(fā)展方向和基本趨勢。
12. 下列范疇中,反映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的是()。
A.生產力
B.生產關系
C.生產方式
D.生產資料
【答案】 B
【解析】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構成得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當一種適合生產力要求得新的生產關系建立得時候,就會推動生產力得發(fā)展,但當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得時候原來得生產關系就會成為生產力得障礙,最終會引起生產關系得變革。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是經濟基礎。
【考點】以上四個概念。
13. 階級斗爭歸根結底是由()。
A.物質利益的對立引起的
B.思想觀念的分歧引起的
C.政治理念的差異引起的
D.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
【答案】 A
【解析】階級斗爭歸根到底是由于物質利益的對立引起的。階級斗爭指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是根本利益對立的階級之間相互沖突的表現(xiàn),是解決對立階級之間矛盾的基本手段。不同階級的經濟地位和物質利益的對立。一切階級斗爭,都是在物質利益即經濟利益互相對立和沖突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歸根到底也都是圍繞著物質利益而進行的。
【考點】階級斗爭。
14. 在歷史創(chuàng)造者問題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是()。
A.群眾史觀和英雄史觀
B.—元論和二元論
C.宿命論和唯意志論
D.唯理論和經驗論
【答案】 A
【解析】 B.討論的是世界的本原是幾個的問題。C.宿命論一種宗教理論,唯意志論強調的是意志的作用。D.唯理論是與經驗論相對立,片面強調理性作用的一種認識論學說。經驗論片面強調經驗的作用。
【考點】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chuàng)造者問題上的根本分歧。
15. 商品的最本質因素是()。
A.使用價值
B.價值
C.交換價值
D.剩余價值
【答案】 B
【解析】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體現(xiàn)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耗費量和交換勞動的社會經濟關系。
【考點】價值是商品的最本質因素。
16.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
A.具體勞動為尺度的
B.簡單勞動為尺度的
C.復雜勞動為尺度的
D.個別勞動為尺度的
【答案】 B
【解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計量的。在同一勞動時間內,復雜勞動可以比簡單勞動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價值。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的換算,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fā)進行的。
【考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17.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
【選項】
A.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
B.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C.勞動過程和創(chuàng)造新價值過程的統(tǒng)一
D.勞動過程和轉移舊價值過程的統(tǒng)一
【答案】 B
【解析】資本主義生產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以獲取剩余價值為目的的生產。其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時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因此我們說: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考點】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18.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
A.只具有歷史進步性
B.既有歷史進步性又有階級局限性
C.只具有階級局限性
D.既無歷史進步性又無階級局限性
【答案】 B
【解析】 AC太片面 D太絕對
【考點】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本質。
19. 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中為生產剩余價值準備條件的階段是()。
A.生產階段
B.流通階段
C.購買階段
D.銷售階段
【答案】 C
【解析】銷售階段是剩余價值實現(xiàn)的階段;生產階段是生產剩余價值的階段;購買階段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準備條件。
【考點】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的階段。
20. 資本家加速資本周轉的目的是()。
A.提高平均利潤率
B.提高剩余價值率
C.提高資本積累率
D.提高年剩余價值率
【答案】 D
【解析】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影響年剩余價值率的高低。年剩余價值率是一年內生產的剩余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資本周轉越快, 年剩余價值量就越多, 從而年剩余價值率就越高; 反之,年剩余價值就越低。
【考點】資本家加速資本周轉的目的。
21.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最典型的現(xiàn)象是()。
A.生產過剩
B.商品短缺
C.長期蕭條
D.持續(xù)高漲
【答案】 A
【解析】經濟危機的根本特點是商品生產過剩,但并非與勞動者的實際需要相比的生產絕對過剩,而是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勞動者的貨幣購買力相比的相對過剩。因而,資本主義危機實質上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
【考點】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特點。
22. 超額利潤是()。
A.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B.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格的差額
C.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D.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市場價格的差額
【答案】 C
【解析】超額利潤是個別生產價格和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由于個別資本家率先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從而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利潤。超額利潤也是由工人創(chuàng)造的,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
【考點】超額利潤的概念。
23. 同股票價格成反比的是()。
A.銀行利息率
B.股息
C.股票票面額
D.股票控制額
【答案】 A
【解析】股票價格 =股息÷存款利息率。股票價格實際上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股票價格與股息成正比變化,與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
【考點】股票價格 =股息÷存款利息率。
24. 壟斷產生的物質條件和基礎是()。
A.社會分工的發(fā)展
B.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C.自然分工的發(fā)展
D.社會化生產力的發(fā)展
【答案】 D
【解析】壟斷是社會化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分工、自然分工、商品經濟出現(xiàn)的比壟斷要早。
【考點】對壟斷的理解。
25. 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占統(tǒng)治地位的資本是()。
A.工業(yè)資本
B.銀行資本
C.商業(yè)資本
D.金融資本
【答案】 D
【解析】金融資本,由壟斷的工業(yè)資本和銀行資本融合或混合生長構成的一種新的資本形式,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中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實際上的統(tǒng)治者。掌握了金融資本,操縱國民經濟命脈,并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shù)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稱為金融寡頭,他們控制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和上層建筑,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事實上的主宰者。
【考點】金融資本的概念。
26.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是為更高級的生產方式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這主要表現(xiàn)為()。
A.創(chuàng)造高科技成果
B.無產階級隊伍的成長和壯大
C.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D.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
【答案】 C
【解析】資本主義是一種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強的社會生產方式,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關系還有可能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斷調整,從而在較長時期內能夠容納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不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若沒有特殊的矛盾集結和革命形勢,則要經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較長歷程,逐步為社會主義準備物質基礎。
【考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27. 提出并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是()。
A.列寧
B.恩格斯
C.馬克思
D.斯大林
【答案】 A
【解析】列寧對建設社會主義最主要的事件就是戰(zhàn)時共產主義時期、新經濟政策時期。
【考點】對以上四個人物的區(qū)分。
28. 馬克思主義政黨產生的充分條件是()。
A.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誕生
B.工人運動的發(fā)展
C.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
D.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答案】 D
【解析】理論常識。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誕生或是工人運動的發(fā)展都不可能產生馬克思主義政黨。實踐有需求,理論有指導,相結合才誕生馬克思主義政黨。
【考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產生條件。
29. 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都存在的經濟關系是()。
A.生產資料的社會公有制
B.按勞分配
C.市場經濟體制
D.按需分配
【答案】 A
【解析】答案 B是社會主義的,答案C是共產主義的,答案D是商品經濟社會的,只有答案A是正確的。
【考點】經濟關系的區(qū)分。
30. 勞動不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而同時成為生活第一需要的社會是()。
A.社會主義社會
B.共產主義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信息社會
【答案】 B
【解析】在階級社會中,勞動僅表現(xiàn)為謀生的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不存在工農差別、城鄉(xiāng)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消滅了舊的社會分工, 勞動不再是奴役和壓迫人的手段,而成為解放人的手段,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考點】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31. 下列各項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基本組成部分的有()。
A.科學社會主義
B.民主社會主義
C.馬克思主義哲學
D.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答案】 ACD
【解析】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基本組成部分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考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
32. 下列各項屬于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的有()。
A.否定是事物的全盤否定
B.否定是事物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
C.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
【答案】 BCD
【解析】唯物辯證否定觀的內容包括:
1、辯證的否定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而進行的自我否定。
2、辯證否定具有兩個重要特點:其一,否定是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其二,否定是連接的環(huán)節(jié)。
3、作為發(fā)展與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之統(tǒng)一的辯證的否定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
【考點】唯物辯證否定觀的內容。
33. 下列各項表現(xiàn)了意識能動性的有()。
A.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B.意識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
C.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
D.意識能指導人的實踐活動
【答案】 ABCD
【解析】辯證唯物主義在承認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的前提下,又認為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意識的這種反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意識活動的主動創(chuàng)造性,意識通過實踐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意識對人體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
【考點】意識的反作用。
34. 在真理標準問題上,下列說法中屬于唯心主義觀點的有()。
A.多數(shù)人認可的就是真理
B.權威人士采納的就是真理
C.少數(shù)人堅持的就是真理
D.大家覺得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案】 ABCD
【解析】唯心主義的真理觀有以主觀認識和是否有用作為判斷標準。
【考點】唯心主義的真理觀的判斷標準。35. 下列各項中,屬于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有()。
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B.資源稀缺與人口增長的矛盾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D.先進觀念與落后思想的矛盾
【答案】 AC
【解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tài)之中,規(guī)定社會的性質和基本結構,貫穿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始終。
【考點】人類社會兩大基本矛盾。
36. 貨幣最基本的職能是()。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貯藏手段
【答案】 AB
【解析】貨幣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
【考點】貨幣的職能。
37. 資本主義增加絕對剩余價值生產主要依靠的是()。
A.延長工作日
B.縮短必要勞動時間
C.增加勞動強度
D.提高勞動生產率
【答案】 AC
【解析】絕對剩余價值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或增加勞動強度,從而絕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
【考點】絕對剩余價值的概念。
38. 生產價格與價值的關系是()。
A.生產價格與價值無關
B.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
C.生產價格的形成以價值為基礎
D.生產價格與價值在量上經常不一致
【答案】 BCD
【解析】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沒有脫離價值,它是價值的轉化形式,這是因為:生產價格由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所構成。其中,生產成本本來就是商品價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潤不過是剩余價值在各個部門之間重新分配的結果,最終只能歸結為剩余價值。因此,生產價格并沒有脫離價值,它是以價值為基礎形成的。從全社會角度看,個別部門產品的生產價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價值,商品生產價格總額和價值總額是相等的。
【考點】生產價格與價值關系。
39. 壟斷和競爭的關系是()。
A.壟斷是在競爭的基礎上產生的
B.壟斷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競爭
C.壟斷使競爭更加劇烈和復雜
D.壟斷與競爭并存
【答案】 ABCD
【解析】壟斷形成后,壟斷凌駕于競爭之上,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與基本經濟特征。但壟斷并沒有消滅競爭,壟斷與競爭并存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特點。其原因在于:第一,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只要存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各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的競爭就不可避免,并在經濟中發(fā)揮主要調節(jié)作用。第二,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還存在著一些未被壟斷組織吞并的“局外企業(yè)”和大量中小企業(yè),這些企業(yè)之間,存在著私有制商品生產經營者間的自由競爭關系。第三,在壟斷占統(tǒng)治地位的部門內,壟斷企業(yè)之間也存在更加激烈的競爭。
【考點】壟斷和競爭的關系。
40. 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社會將消滅()。
A.工農差別
B.城鄉(xiāng)差別
C.行業(yè)差別
D.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
【答案】 ABD
【解析】三大差別是指工農差別、城鄉(xiāng)差別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以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為前提的共產主義社會,不僅消滅了剝削制度,也消滅了異化勞動,從而創(chuàng)造了消滅三大差別的實際條件。
【考點】三大差別。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 小題,每小題 6 分,共 30 分)
41. 簡述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答案】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1)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根本內容和發(fā)展變化的內在動力。(2)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貫穿于唯物辯證法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是理解它們的鑰匙。( 3)矛盾分析法是認識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認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以及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
【考點】對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的理解。
42. 簡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答案】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基本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從而引起了認識論的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如:(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考點】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43. 簡述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
【答案】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及其意義:(1)根據(jù)資本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2)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發(fā)生價值量的變化,叫做不變資本(C) 。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并且生產出剩余價值,所以叫做可變資本 (V) 。(3)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在于: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為揭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根據(jù)。
【考點】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概念及劃分意義。
44.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有:(1)國家直接掌握的壟斷資本;( 2)國家向私人資本在企業(yè)內部的結合;(3)國家和私人資本在企業(yè)外部的結合。
【考點】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
45. 為什么說社會主義是在曲折中前進的?
【答案】 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樣,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經濟制度,其成長過程必然不會一帆風順。(2)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個不斷反復的過程,從而導致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是一個曲折前進的過程。(3)世界經濟政治形勢錯綜復雜的發(fā)展變化,也是導致社會主義曲折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考點】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影響因素。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20 分)
46. 試述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及其對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意義。
【答案】(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社會向前發(fā)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延緩社會的發(fā)展進程。(2)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在當代中國,發(fā)展先進文化,就是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培育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教育和科學的發(fā)展。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及意義。
47. 試述平均利潤的形成及本質。
【答案】平均利潤的形成及本質:(1)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平均利潤。部門之間的競爭是以資本轉移為特征的,即資本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轉移。原來利潤率較高的部門,由于大量資本轉移進來,引起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利潤率的變化。這樣,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轉移,最終形成平均利潤率。
(2)平均利潤率 =社會的剩余價值總額÷社會預付總資本;平均利潤=預付資本×平均利潤率。
(3)平均利潤本質上是全社會的剩余價值在各生產部門資本家之間的重新分配,體現(xiàn)著整個資產階級剝削整個工人階級的經濟關系。
【考點】對平均利潤的掌握。
延伸閱讀
- 2025年4月自考政治經濟學(中級)全真模擬試題
- 2023年10月自考00257票據(jù)法真題
- 2023年10月自考00249國際私法真題
- 2023年10月自考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真題
- 2023年10月自考00245刑法學真題
- 2023年10月自考00186國際商務談判真題
自考微信公眾號
掃碼添加
自考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